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姜红教授应邀为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学和广告学专业学生作题为“新闻的门槛与精神”的学术报告。516日晚700,学术报告会在c104举行,由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尚达主持。新闻学教研室部分老师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的关键词有两个:其一,新闻的“门槛”,即专业主义新闻观;其二,新闻的“精神”,即人文主义新闻观。

          

姜红教授首先从柴静《看见》一书点燃年度国内图书市场引发公众热议谈起,透视以战地女名记闾丘露薇为代表的“砍柴派”和以崔永元等为代表的“护柴派”之争,引出报告会主题。

接着,她从“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的由来讲起,直至进入我国后引发的学术界讨论,再到由学术界进入业界至如今南方报系的媒体人奉为职业圣杯。她把“新闻专业主义”一路历程概述后,讲到“新闻规律”与新闻专业主义,她说,“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杠杆,一头是政治家办报,一头是商人办报。”她列举国内知名新闻人关于新闻专业主义身体力行坚守新闻伦理底线的实例。用两篇关于任长霞的报道《任长霞传奇》和《警察任长霞》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让大家看清专业和不专业的区别。

随后,教授说起令人敬佩的当代新闻人王克勤、陈虻、易立克等“做新闻”理念,谈到他们对人文主义新闻观的解读。在对人文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实践中,她首推大家关注《南方人物周刊》关于人物报道的探索和追求,她全面分析了该杂志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操作层面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教授列举了多篇成功的人物报道,给大家展现了现代新闻人对人文主义新闻观追求中的不懈努力。

最后,教授抛出《京华时报》pk农夫山泉始末,提出自己对媒体报道的质疑和思考。这场pk中,《京华时报》创造了“一个媒体史上的奇迹”,它所引发的专业反思包括:为何一起正常的舆论监督变成“新闻暴力”?媒体的尊严和企业的尊严问题,媒体的权利与权力问题,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吗?媒体是在为自身利益“公器私用”吗?媒体在事实正义与程序正义间如何取舍?等等。

教授的话题设置引人入胜,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在全体师生的鼓掌致谢中圆满结束。